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音频、视频及信息通信技术(AV/ICT)设备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日益普及,其功能集成度不断提升,形态也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设备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传统基于产品类别的安全标准已难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IEC 62368-1标准,作为一项基于危害与防护原理的新型安全标准,旨在统一并取代原有的IEC 60950-1(信息技术设备)和IEC 60065(音频视频设备)标准,为现代AV/ICT设备提供更加科学、系统和前瞻性的安全框架。
一、IEC 62368标准概况
IEC 62368-1全称为《音频/视频、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 – 第1部分:安全要求》(Audio/Vide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 Part 1: Safety Requirements),是IEC 62368系列标准的核心部分。该标准首次发布于2010年,历经多次修订,目前广泛采用的是2018年发布的第三版(IEC 62368-1:2018),其技术理念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被采纳为强制性安全认证依据。
与传统标准不同,IEC 62368-1采用“基于危害”的工程方法(Hazard-Based Safety Engineering, HBSE),不再依据设备的具体功能或用途进行分类,而是从能量源(如电能、热能、机械能、辐射能等)出发,识别可能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的危害,并规定相应的防护措施。这种以“源-路径-受体”模型为基础的评估方法,使标准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能够有效应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新型安全挑战。
二、IEC 62368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产品
IEC 62368-1适用于额定电压不超过600V的音频、视频、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涵盖广泛的产品类别。其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扫描仪等信息技术设备;
电视机、音响系统、DVD/蓝光播放器、功放等音视频设备;
路由器、交换机、基站、电话系统等通信设备;
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音箱、网络摄像头、智能门铃等;
多功能集成设备,如带显示功能的计算机、带音频输出的电视机顶盒等;
用于教育、医疗、工业环境中的AV/ICT设备(在特定条件下)。
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不适用于专门用于广播接收的无线电设备(通常由IEC 60335或IEC 61010等标准覆盖)、医疗电气设备(IEC 60601系列)以及家用电器(IEC 60335系列),除非这些设备被集成在AV/ICT产品中并作为其功能的一部分。
三、IEC 62368标准的具体要求
IEC 62368-1的核心在于对各类潜在危害的识别与防护,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电击危害防护
标准根据电压、电流、能量等级将电能源划分为三类:
PS1:安全特低电压(SELV)电路,无需额外防护;
PS2:需通过绝缘、间距或接地等措施防止用户接触;
PS3:高能量电路,必须采取多重防护措施,如双重绝缘、安全联锁等。
设计者需评估电路的能量等级,并选择适当的防护结构(如绝缘材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等)。
能量危害(电能和热能)
针对电池、电容器、电源模块等储能元件,标准要求进行过充、短路、过温等异常条件下的风险评估。例如,锂电池需满足IEC 62133的相关测试要求,并配备过充保护、温度监控等安全机制。同时,对设备表面温度进行限制,防止烫伤或引发火灾。
火灾危害
要求设备在故障条件下(如元器件短路、过载)不得引发火灾或火焰蔓延。为此,标准规定了材料的阻燃等级(如V-0、V-1、V-2)、通风设计、热切断装置的使用以及内部布线的耐热性能。
机械危害
针对设备的结构设计,要求避免锐边、运动部件外露、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对于带有风扇、旋转部件的设备,必须设置防护罩或安全距离,防止用户接触。
辐射与能量场危害
包括激光辐射(如光驱、激光投影仪)、声能(高音量扬声器)、紫外线等。标准要求对激光产品进行分类(Class 1至Class 4),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联锁开关、警告标签等。
化学危害
对设备中使用的有害物质(如电池电解液、制冷剂)提出密封、标识和泄漏防护要求,确保在正常使用和可预见的误用情况下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IEC 62368-1还强调用户可接触区域的安全性评估、异常操作与故障条件测试、安全标识与说明书要求,以及制造商责任,包括风险评估文档的建立与维护。
IEC 62368-1标准代表了电子电气产品安全评估从“合规性测试”向“风险工程管理”的转变。它不仅为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框架,有助于降低全球市场准入的复杂性,更从本质上提升了产品的本质安全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对该标准的广泛采纳,符合IEC 62368-1已成为AV/ICT设备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该标准将持续演进,为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数字世界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