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经高度依赖进口,到如今实现技术引领、产销量跃居全球第一,我国光纤激光器产业的蝶变,正是全国质量强链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重点产业链,部署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推动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和质量共性问题,助力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在光通信领域,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创新构建“标准创新+技术攻关+全链协同”的质量强链机制。面对部分产品检测方法缺失的难题,企业聚焦试验方法与测试工装等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攻关。通过开展800G光模块电磁兼容测试研究,长飞不仅形成了标准化的试验方法,还研制出统一测试工装,显著提升了测试的可靠性与规范性,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只是龙头企业发力,科研院所也在质量强链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电动汽车超充、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的质量技术需求调研,针对充电枪接口标准不统一、高电压大电流计量空白、机器人关键元器件校准规范缺失等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攻关建议。一系列“靶向治疗”式的质量提升举措,有效打通了产业链中的“堵点”“卡点”。今年以来,全国已绘制质量图谱432份,编制质量问题清单1758份,实施重点攻关项目1746个,累计解决质量共性问题6756个。
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协同攻关是关键。面对高端电力装备芯片长期受制于人的风险,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联合国内芯片厂商、科研机构和用户单位,构建“技术协同攻关—产业规模化应用”的质量协同机制。通过共享测试平台、研究国产芯片可靠性测试方法,成功完成基于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装置替代开发,现场运行设备超30万台,实现了我国电网新招标设备100%自主可控,为关键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数千台高档数控机床,5轴联动系统在汽车、能源、3C等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其数控装置、伺服驱动和电机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与此同时,质量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在加速补齐。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2372家,新建国家计量基准33项,布局建设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7家。湖北省打造的“智慧服务一张网”,覆盖省市县三级和重点产业集群,累计服务企业3.7万家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3.26亿元,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标准引领,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核心路径。武汉锐科光纤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及我国首个激光器国际标准,今年又发布《超高功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持续巩固我国在高功率激光领域的技术领导地位,走出了一条“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2024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质量强链项目1724个,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1331个,超过4200家链主企业、25万家链员企业和4800家赋能机构深度参与,解决质量堵点卡点1.8万余个。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十大质量强链标志性项目,已突破关键技术瓶颈23项,填补质量基础设施空白73项,推动51项成果实现产业化。
更进一步,首批21个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近日发布,覆盖机器人、脑机接口、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也涵盖纺织服装、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分工协作,提升整体韧性和安全水平,助力破解“内卷式”竞争困局。
从点上突破到链上协同,从技术攻关到标准引领,我国质量强链工作正不断走深走实,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