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上海。在备受瞩目的浦江创新论坛上,“光”成为贯穿科学前沿与产业未来的关键词。从能源革命到算力跃迁,从国家战略到投资布局,来自全球的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激光聚变和光子芯片为代表的“光科技”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
激光聚变:中国方案迈向商业发电时代
“我们的梦想,是到2045年建成50赫兹百万千瓦级的激光聚变电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在主论坛上掷地有声的发言,点燃了现场对“终极能源”的无限憧憬。
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因其能量密度极高、燃料来源丰富、清洁安全而被视为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路径。目前,实现受控核聚变的主要技术路径包括磁约束聚变与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其中,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于2022年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标志着激光聚变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技术路线——双锥对撞点火方案(DCI)。张杰院士介绍,该方案通过两个高能激光束从相对方向精准对撞,激发靶丸核心产生高温高压环境,显著提升了能量耦合效率与点火可控性。过去六年,研究团队依托“神光Ⅱ”巨型激光装置完成了11轮大型联合实验,验证了DCI方案在加热效率、稳定性与可重复性方面的显著优势。
基于这一突破性进展,团队已制定清晰的“三步走”战略:2026至2030年,完成高效聚变点火与关键核心技术验证;2031至2035年,建成聚变电站原型装置并开展工程示范;2036至2045年,实现激光聚变能的商业化运行。这一规划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系统布局,更预示着一场由超高能量密度驱动的工业革命正在酝酿。
“聚变能将带动材料、光学、精密制造、自动化控制等上中下游万亿级产业链协同发展,”张杰强调,“我们不仅要点亮未来,更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光子芯片:AI时代的“新基建”
如果说激光聚变指向能源的未来,那么光子芯片则正在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算力基石。在同期举行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主论坛上,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是什么?答案就是——光。”
随着AI大模型参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电子芯片面临功耗高、带宽低、延迟大等物理瓶颈。米磊指出,光子技术凭借其超高带宽、超低功耗和抗电磁干扰等特性,正成为突破“算力墙”的关键突破口。从数据中心内部互联到芯片间通信,再到光计算单元的集成,光子芯片正在从“连接”走向“计算”,开启“光子黄金时代”。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硬科技”投资的机构之一,中科创星前瞻性地提出“光+AI”战略。截至目前,已在光电半导体领域投资超过180家企业,覆盖光通信、光传感、光计算、光显示、光学材料等多个细分赛道。米磊表示:“我们既要补电子芯片的短板,也要在光子芯片等新赛道实现非对称赶超,这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AI的发展将高度依赖于底层硬件的革新。光子芯片不仅能大幅提升训练和推理效率,还将推动自动驾驶、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聚“光”成炬,共启未来
本届浦江创新论坛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催生了实质性的合作机制。会上,“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汇聚早期投资力量,支持原始创新与前沿探索;“上海未来启点社区”同步启动,致力于打造集科研、孵化、资本于一体的创新生态高地。
从激光聚变到光子芯片,从能源革命到智能升级,“光”正以其独特的物理属性与战略价值,照亮科技发展的新航程。正如与会专家所共识:谁掌握了“光”的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百年的竞争主动权。
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科技竞速中,中国正以坚定的战略定力与开放的合作姿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科技创新变革。无论是“用激光点燃未来”的能源梦想,还是“以光子赋能智能”的产业愿景,都昭示着一个更加清洁、高效、智慧的明天正在加速到来。